本系介绍
考古学通论
北京市精品课程
主讲教师:韩建业
中国民俗学
北京联合大学示范课程
主讲教师:顾军
本系介绍

一  历史与概况     

    历史文博系是北京联合大学最早的系部之一,其前身是1978年建立的北京大学第一分校历史系,2011年改名为历史文博系。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吴代封、谭圣安、朱耀廷、韩建业、顾军先后担任系主任,现任系主任为黄可佳。我系科研和教研成果丰硕。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国家图书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二  师资力量  

  本系实行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行业专家结合的“双导师”制,师资力量雄厚。

 1.校内专职教师

    共25人,均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20位拥有博士学位。专职教师中3位为正教授,11位为副教授,多人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长城学者等。 

2.校外行业专家

  均为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首都博物馆、北京古建所等单位的业内知名专家,定期来校指导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  

  三  专业设置    

  历史文博系现有两个本科专业,即历史学(文遗保护与利用)专业、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1.历史学(文遗保护与利用)专业

  这一专业在1978年设立的历史学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现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培养历史学基础扎实,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以及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具备从事文化遗产研究、调查、评估、管理、保护、利用等工作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胜任文化遗产管理机构、文化创意产业、旅游行业以及历史研究与教学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2.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这一专业设立于2013年,培养考古学基础扎实,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以及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具备博物馆服务、藏品管理、陈列设计、文物保护修复、文物鉴别能力,能胜任文物博物馆行业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四  学科依托

   历史文博系是我校研究生教育重镇,现有中国史和考古学两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授权点, 一个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授权点,在读研究生90余名。

   1.中国史学科

   校级重点学科,其前身是2006年获批的专门史学科,200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本校最早设立的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和文化遗产调查评估与保护四个招生方向,以研究北京史、社会文化史和文化遗产为自己的特色。学科人员以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教师为核心,整合了台湾研究院、北京学研究基地、文化遗产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所等校级以上研究机构的师资力量。
  2.考古学学科

 包括旧石器考古和古人类学、新石器商周考古、汉唐宋元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考古、环境考古等研究方向。2011年考古学学科获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是全国第一批考古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16名。

中国史学科和考古学学科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其提供校内实验场所,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首都博物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为其提供校外实践场所。所支撑的历史学本科专业创建于1978年,现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五  科研教学平台

  本系注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本系为龙头建立有三大国家级科研和教学平台:国家考古发掘资质(团体领队资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文化遗产传承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相关市级研究基地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学研究基地、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相关校级研究机构有三山五园研究院、台湾研究院、文化遗产研究所、考古学研究中心、民族与宗教研究所等。

  本系重视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和文博单位等合作办学。在国内正式签订了十多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包括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其中首都博物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我系与故宫博物院、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合作开展了“3+2+2”贯通式文物修复人才培养。同时,我系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单位深度合作,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试点班。本系还与英国威尔士圣三一学院、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等国外高校及台湾国立艺术大学等高校密切合作,以选派师生在合作大学成立专班、开展夏令营、参与联合考古发掘等形式,为师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与交流机会。  

  六  专业介绍  

 1.历史学(文遗保护与利用)(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北京市级特色专业)

  学历: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历史学学士

  培养目标:秉承服务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事业第一线,依托学科,面向应用,以生为本,综合育人,服务首都的办学理念,培养历史学基础扎实,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以及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具备从事文化遗产研究、调查、评估、管理、保护、利用等工作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胜任文化遗产管理机构、文化创意产业、旅游行业以及历史研究与教学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专业特色:搭建了大类培养框架下的三大平台+三大模块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三大平台为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方向教育平台;专业方向教育平台分设A .文化遗产学术研究 B .文化遗产调查评估与保护利用 C. 文化遗产跨专业交叉三大课程模块,分别对应培养文化遗产学术型、技术技能型、交叉复合型人才,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重点培养学生在文化遗产普查、评估、资源库建设、项目申报与日常维护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以与文化遗产相关应用性项目为纽带,在真题真做、为行业服务中培养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以“史学基础+遗产保护与利用+校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为主干,课程包括: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历史要籍选读、艺术概论、文化遗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中国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文化遗产调查与评估、文化遗产政策与法规、中国民俗学、中国古代建筑、中国文物通论等。 实践教学:精心设计了文化遗产参观与解说、文化遗产调研、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行业实习四个模块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实现了实验教学的模块化、全程化。搭建了校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拥有国家级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拥有首都博物馆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故宫博物院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多家校外实践基地。

  就业方向:本系学生就业时主要面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同时兼顾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行业。如各级文物局、文保科、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历史文化名城及古村落保护机构、历史文化研究部门、文化创意公司、博物馆、文物景点、旅行社及中小学等企事业单位。

  深造途径:本专业所依托的专门史学科和考古学学科拥有专门史二级硕士点和考古学一级硕士点,近两年毕业生考研率稳步提高,为本专业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深造机会。

  2.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学历: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历史学学士

  本专业是2013年批准的新专业,也是教育部颁布新专业目录后批准的第二批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其前身是1987年开始在历史学专业下面设立的文物博物馆专业方向。我校是最早发展文物与博物馆教育的中国高校之一,近30年来一直坚定地将为首都文博事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2013年历史学(文化遗产、文物博物馆)专业被评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作为骨干专业建立的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首都博物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被评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北京市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教材等。2012年专业教改成果《依托学科、面向应用、服务首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培养目标:面向国家及首都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需要,培养考古学和历史学基础扎实,具有人文素养、科学思维以及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具备博物馆业务、文物保护修复等技能,能胜任文物博物馆行业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构建以考古学基础课程+文物保护修复与博物馆核心课程+校内外文博实践三组课程群为主干的课程体系,师生深度参与首都文物保护与博物馆行业真实课题,产学研用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在文物保护与修复、博物馆展陈服务等方面的应用能力。

  主要课程:考古学通论、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民俗学、文化遗产学、博物馆概论、艺术史概论、博物馆陈列与设计、博物馆藏品管理、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田野考古实习、陶瓷文物鉴赏、青铜器文物鉴赏、玉石文物鉴赏、科技考古等。

  实践教学包括设计博物馆参观与解说、可移动文物调查、可移动文物保护与修复、文博行业实习递进式、模块化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搭建校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拥有国家考古发掘资质(团体领队资质),以及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市级)等30家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就业方向:博物馆、文博管理机构、文物考古研究机构、文物商店、文化公司、拍卖行、图书馆、古籍书店、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物鉴定、文物修复、博物馆展陈等工作。

  深造途径:依托考古学、中国史、专门史硕士学位点,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深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