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北京联合大学
 
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王军研究馆员做客北京学学术沙龙
讲述“中国古代时空观与营造制度”


发布日期:2024-04-20 访问次数: 字号:[ ] 信息来源:北京学研究基地

4月12日,北京学研究基地邀请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王军研究馆员做客北京学学术沙龙,以“中国古代时空观与营造制度”为题进行学术讲座。沙龙活动由北京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张勃研究员主持。线下线上140余人参与了沙龙活动。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王军研究馆员利用湖南道县玉蟾岩古栽培稻遗存、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古稻遗存、北京东胡林遗址出现了驯化农作物的案例以及民间谚语“秋前三日有收成,秋后三日无收成”等鲜活案例,说明古代观象授时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进而指出支撑农业文明的观象授时体系,塑造了时空密合的人文观与敬天信仰,对中国古代人居形态产生深刻影响。中国古代观象授时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地平方位测定天体的位置以获得时间,在立表测影和对北斗、二十八宿的观测中,东南西北是春夏秋冬的授时方位,由此衍生东南西北即春夏秋冬、时间与空间合一的观念。立表测影是通过测定空间再测定时间,子午线与卯酉线这两个重要的观测轴,被古人称为“二绳”。在这套观测体系中,“槷”与“规”共同组成了“中”字之形,这正是汉语“中”字所象之形,这对中国建筑乃至城市、村镇以中轴对称的“中”字型布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在北斗和二十八宿等星象观测之法当中,子午线测定确定了南面与北面方位并赋予文化含义,衍生了“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的政治文化观。子午线在正位定时活动中,是最为重要的观测线,中华先人正是通过在这条子午线上立表观测正午时分日影消长之变化,得知一个回归年的准确时间,并掌握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四个重要时间节点,进而确立一年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八宿围绕北极旋转,北斗健行其间,银河从中穿越,春夏秋冬、阴阳五行由是而生,这是古人所理解的天道,敬天信仰由是而生,风水理论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实为敬天信仰之投影。在古代城镇乡村的规划当中,法天象地,与自然环境整体生成的营造观念由是而生。对应二十八宿的风水四象,与城市、村镇、建筑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幅平铺在大地上的天文图,见证了中华先人规划时间的卓越能力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王军认为中国古代时空观迥异于西方,对传统思想艺术造成根本影响,不但塑造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物质形态,还催生顺时施政的用事制度、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其对建筑制度的影响,突出体现在时间统领空间的设计,由此形成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时空法式,这在紫禁城与北京城的空间布局中有着经典体现。

王军研究馆员与现场听讲师生进行了互动,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结合古代案例进行了充分、耐心的解答。最后,张勃研究员对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本次讲座内容丰富,逻辑清晰,十分具有启发性。基于农业文明形成的中国古代时空观在中华文明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古代营造制度中有着充分反映,并代代延续,成为中华文脉的重要表征。本次讲座再次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北京首都文化的迷人魅力,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内涵,传承并弘扬首都文化,对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王军研究馆员与部分现场听讲师生合影留念

文:陈喜波  图:虞思旦  编辑:安亚男 张勃  审核:张宝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