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北京联合大学
 
文理导读
首页 >> 文理导读
北京学研究所将迎来26周岁生日

发布日期:2024-01-17 访问次数: 字号:[ ] 信息来源:北京学研究所

1月19日,北京学研究所将迎来26周岁生日。

26年前,1998年1月19日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签发《关于同意北京联合大学成立北京学研究所的函(京编办事〔1998〕5号)》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函中明示“同意北京联合大学成立北京学研究所,为联合大学校内相当正处级机构”,明确“该所承担的任务是:认识、分析、研究北京的城市性质与功能,研究城市发展战略”,并要求“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逐步建立北京学的理论体系”。1998年6月14日,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应邀为北京学研究所题词“立足北京 研究北京 服务北京”。

  

北京学研究所的成立得到了时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陈大白同志,时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西平同志,时任北京市高教局副局长林蒲生同志,时任北京联合大学校长李煌果教授等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北京学研究所在成立之时即聘请陶西平先生担任名誉所长,还先后聘请了侯仁之院士、文化学者舒乙先生、时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先生担任顾问。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先生为北京学研究所题写了所名。

北京学研究所首任所长为北京联合大学原副校长姜成坛研究员。1999年12月,时任校长张妙弟教授接任所长,为第二任所长。2008年6月,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宝秀教授接任所长,担任第三任所长至今。李颍伯教授、马万昌教授、李洵编辑、孟斌教授、虞思旦副研究员曾先后担任副所长,自2022年9月起由张勃研究员担任副所长。王燕美、李娜、刘丹、安亚男先后担任办公室主任。科研为主型专职教师逐步增加,现有7人,为地理学、历史学、民俗学博士或博士后,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学研究所一贯重视队伍建设,具有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学术梯队较为齐整,带头人和教师多人次获得市级荣誉、人才称号,多人在国家一级学会、二级学会、北京市有关学术团体担任副会长、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秘书长等职。

自成立至2019年6月,北京学研究所一直在北京联合大学校部即北四环校区办公,为校级校管科研机构,在历年考核中均获评优秀。2019年7月北京学研究所搬迁至学院路校区,由应用文理学院代管,2023年在部门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

26年来,北京学研究所一直坚持以“立足北京 研究北京 服务北京”为平台建设宗旨,以北京城市地域综合体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时空演进、保护发展、文化传承为研究主线,以中观到微观层次的调查研究为重点,充分发挥基础支撑和前沿引领作用,推动北京学研究平台和学科不断迈上新台阶。2004年9月,经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北京市教委联合批准,以北京学研究所力量为核心、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设立北京学研究基地。2019年5月,以地理学、中国史、考古学和设计学为骨干学科的“北京学”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至2023年4月高质量完成学科建设任务,通过北京市教委验收。2023年9月,在北京学高精尖学科建设成效基础上,北京联合大学整合全校优势特色学科资源,成功申报并获批北京市属高校新一轮一流学科“北京学新兴交叉学科平台”。

自2015年1月起,北京联合大学聘请李建平研究员先后为客座教授、特聘教授,一直担任北京学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

二十六载寒来暑往,二十六度春华秋实。26年来,在主管部门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社科规划办的关心和领导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的信任和支持下,在学校、学院领导和各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各位专家、学术委员的关心和指导下,老中青几代北京学人扎根京华大地,薪火相传、团结协作、积极奋进、锲而不舍、求真务实、厚积薄发,取得了良好的平台建设成效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服务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北京学研究所将以建所26周年为新的起点,在更高层次的平台上再出发,去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未来5年“北京学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建设以及更久远的北京学学术平台、学科建设中更加发挥好基础性、引领性、凝聚性作用,充分利用好学术团队熟悉北京热爱北京、擅长调查研究、学术基础扎实、国际视野宽阔、科研实力较强、研究水平较高和社会声誉良好、获得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充分肯定的优势,聚焦重点研究方向,努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文化、数智双赋能,深入开展综合研究、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地方学研究的“中国范式”“北京学派”构建做出更大贡献。

 

图文:北京学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