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北京联合大学
 
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新闻与传播系前沿讲座|传统摄影到智能影像的进化

发布日期:2023-05-22 访问次数: 字号:[ ] 信息来源:新闻与传播系

5月17日下午,新华社记者、高级编辑、终审黄晓勇来到应用文理学院为同学们开展题为《从传统摄像到智能影像的进化》的讲座,讲座由新闻系副主任刘文红老师主持,新闻与传播系摄影摄像课程主讲教师李瑞华与80余位学生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黄晓勇老师从几张两会经典照片入手,通过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引出了新闻摄影记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思考。他引经据典,通过一个个优秀影像作品的分享,告诉同学们,新闻摄影记者要有对新闻理想的坚守、摄影应该做到投入、专注、共情,要多调研、多互动,不要妄自菲薄,但也要勇于与自我和解,实现自洽。黄晓勇老师还通过讲述自己在“日本3·11大地震”中的采访经历进一步阐释了新闻摄影的使命、突破及影像伦理。之后,黄老师以摄影修辞理论为例向大家介绍影像理论研究方法,他以法新社《帝国的黎明》、洛克和赫达·莫里循拍摄的中国等例子引入,指出,同一个事件中,不同的表达手段,会塑造出截然不同的形象。

讲座下半场,黄老师重点讲述了技术对摄影的影响,以及新华社近些年的技术创新。黄老师首先回顾了摄影的技术发展史,从相片传真机到调制解调器,再到数码摄影、手机摄影、卫星相机,摄影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他以新华社记者的水下摄影和体育比赛的团队报道为例,告诉同学们,随着技术的加持,新闻影像行业对从业者提出精细发展的需求,摄影记者需要在各个细分领域深耕,但同时,他们也要掌握融合报道、多翼齐飞的技能,能够主动融入报道团队。

最后,黄老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技术迭代和人工智能对新闻摄影的影响,并以新华社技术部门的系列探索介绍了AI的影像实践。他指出,从选题策划、调度采集、编辑加工、分发供稿、传播分析到业务管理的全过程中,AI都展现了其突出的算法和数据优势。他结合新华社“闻智”多模态大模型、“较真”智能安全引擎以及华社的“天地跨屏”和数据中台,进一步提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对新闻业变革和新闻传播理论突破都提供了新机会。

在提问交流环节,黄老师就人工智能的对新闻摄影的影响、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摄影人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并寄语青年学子“求精求深之余,亦要博学善舞;潮起潮落之时,更需尽职尽责”,要一专多能,熟读而静思,在变化的世界里寻找确定性,理解新闻摄影的时代逻辑。

 

文:梁琪 刘文红  图:郭奕州 刘文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