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北京联合大学
 
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燕海鸣从古代艺术作品分析大运河的价值——第45次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成功举行

发布日期:2022-05-31 访问次数: 字号:[ ] 信息来源:北京学研究所

5月20日,北京学研究基地举办的第45次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圆满完成。本次沙龙邀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秘书处主任燕海鸣副研究馆员做了题为“从古代艺术作品看大运河的价值”的讲座,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陈喜波教授作为与谈人,一起探讨了大运河的图像研究。沙龙由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建平研究员主持。300多人参加了活动。

在讲座中,燕海鸣博士首先由清代《乾隆南巡图》和《潞河督运图》两幅古代艺术作品描绘的大运河形象,引出大运河价值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介绍了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及其突出普遍价值。

燕海鸣博士在讲座中

然后,燕海鸣博士重点以“国家”“智慧”“记忆”三个关键主题词,分析了古代艺术作品反映的大运河形象和价值。

第一,围绕“国家”主题,通过明代尤求《大禹治水图》、唐代阎立本《职贡图》、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清代康熙《运河全图》等作品,详细介绍了大运河的发展历史以及各时期发生的与大运河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反映了大运河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影响。还分析了清代《康熙南巡图》《乾隆南巡图》等作品的政治内涵。这些作品描绘了清代帝王利用大运河南巡的盛况,显示了庄严宏大的皇家威仪,也蕴含着加强国家治理、维护大一统国家稳定的政治意义。

第二,围绕“智慧”主题,利用明代潘季驯《河防一览图》、清代赵澄《高明治水图》等,解读了运河治理的宏观概况和微观层面的河道疏浚技术;利用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宋代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清代《潞河督运图》等,介绍了运河上船只的样式、类型;利用敦煌壁画、清代《江西挽运图》等介绍了漕船运行、拉纤等情形。运河的畅通需要有充足的水量,还需要处理好运河与沿途河流之间的关系。通过清代《京杭道里图》《漕河挽运图》《鸿雪因缘图记·分水观汶》《五水济运图》等,介绍了山东南旺枢纽对大运河畅通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淮安清口治理等水利工程。

第三,围绕“记忆”主题,通过分析北宋苏轼《江上帖》,明代《扬州府图说·瓜州镇》《皇都积盛图》、王世贞《水程图》、沈周《沧州趣图》,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石涛《淮扬洁秋图》、沈喻《通惠漕运图》、黄钺《漕河祷冰图》,以及西方人绘制的有关中国运河版画内容,讲述了运河沿线的社会风貌和城乡景象等,显示了运河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燕海鸣博士最后总结了本次讲座的主旨。第一,回归历史的“当下”,理解艺术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动机,从中理解大运河在历史情境中的面貌和意义。第二,从鲜活的历史细节揭示宏大的国家和民族叙事,以及中国人的文化脉络。第三,大运河是历史的棱角,能够从多个侧面展示出艺术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以及创作者的认识。第四,大运河讲述着中国人何以拥有今天的生活方式、社会肌理和精神世界。

陈喜波教授在与谈中,用两个“难得”高度评价了燕海鸣博士的讲座。一方面,讲座汇集了如此丰富、难得一见的与运河有关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讲座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准确、内容丰富,让听众了解了其背后的涵义,更是难得。接着,他结合多年来研究大运河的心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古代绘画和地图为大运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材料,可以弥补文献之不足,历史细节往往能够在古代绘图作品或地图中得到展现,如运河图中描绘的运河堤柳景观、用驴拉纤等。同时,古地图表现力强大,特别是运河工程图,文献记录苦涩难解,结合图画则更容易理解。

最后,主持人李建平研究员对本次沙龙活动作了总结。他对燕海鸣博士参与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活动表示感谢,对其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认为,陈喜波教授的与谈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大运河研究的视角和材料。他期望更多的学者加入到大运河的研究中,产出更多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撰文:刘少华 编辑:张勃 审核:张宝秀 陈喜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