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北京联合大学
 
文理新闻
首页 >> 文理新闻
孙冬虎研究员主讲“京杭运河沿线地名文化遗产的形成轨迹”
——第55次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2-12-31 访问次数: 字号:[ ] 信息来源:北京学研究基地

12月30日,北京学研究基地举办的第55次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圆满完成。本次沙龙邀请北京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孙冬虎研究员做了题为“京杭运河沿线地名文化遗产的形成轨迹”的讲座,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朱永杰教授作为与谈人,沙龙由北京学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建平研究员主持。290多人参加了活动。

孙冬虎研究员主要对运河系统构建中的河渠命名、运河沿岸城镇的命名、运河闸坝的命名及其变迁三方面进行了讲解。

 

孙冬虎研究员在讲座中

孙冬虎研究员首先讲述了运河中河渠的命名来源。主要有三类:一是派生于起迄点的城邑或河流名称,如春秋时期的邗沟、元代的济州河;二是以“通”“济”等字为标志,寄托开凿者的愿望、反映运河的功能,如隋代的永济渠、通济渠,元代的会通河、通惠河;三是描述河渠本身的某种地理特征,如淮扬运河等。他特别提到,“京杭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名称在古代文献和民国时期的著作、辞书均未找到,这个名称应当形成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期,最先由思维活跃、面向大众的报纸杂志刊发的新闻、通讯、科普文章或学术论文提出,继而被严格讲究规范性与标准化的中小学地理、历史等课程的教科书接受,最终成为学界和社会都广泛认同的地理学新名词。

接着,孙冬虎研究员讲到运河沿岸城镇的命名问题,指出京杭运河沿线的城镇和乡村,有些是运河的标志性节点,有些以其与运河的某种自然或人文的关联命名。透过地名的语词特征,可以窥见运河文化的源远流长。他对运河沿线的城市杭州、扬州、邗城、淮安、运河镇、临清、沧州、泊头、天津、通州等地名的来源作了详细解释。

然后,孙冬虎研究员梳理了运河闸坝的命名及其变迁,认为闸坝或以邻近的已有村镇为名,或在之后成为新生村镇的命名依据。二者都因为与运河的密切关联留下了历史印记。他还对元代大都内外坝河、通惠河的闸坝命名之源作了追溯,认为闸坝的名字从写实走向寄意,前期主要以相对位置或地理风物派生为名,后期变为表达对运河安流畅通、惠及都城的期望。

孙冬虎研究员最后总结说,在京杭运河发展史上,不少河流、闸坝以及沿岸的城镇村落,或因运河的开凿而形成和命名,或以作为运河的节点、码头与重要设施而引人注目。它们的名称就像地质学与古生物学中的化石一样,保存着反映运河历史进程的自然与人文信息,由此成为追寻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历史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仍需继续挖掘、研究和传承。

朱永杰教授在与谈中对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的地名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第一,建立法制、规划和管理协同机制,在保护目标、对象、方案对策等方面保持一致;第二,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北京运河遗产廊道建设中,加强地名价值挖掘,提升区域的运河文化认同;第三,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相关地名的宣传和保护,开展面向公众的地名遗产展示工作,并纳入到文旅融合的各种项目方案中。

讲座最后,主持人李建平研究员高度评价了孙冬虎研究员的讲座和朱永杰教授的与谈,指出他们分别从大运河地名遗产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保护对策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释,既有学术高度,又结合实际工作,对于北京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传承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撰稿:刘少华 图片:龚卉 编辑:张勃 审核:张宝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