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北京联合大学
 
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郭健副处长主讲“北京地名公共服务实践“——第49次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2-10-14 访问次数: 字号:[ ] 信息来源:北京学研究所

9月30日,第49次北京学学术沙龙成功举办。沙龙邀请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地名和地理信息管理处郭健副处长作了题为“北京地名公共服务实践”的报告。本次沙龙也是“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系列讲座的第一讲。沙龙由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张勃研究员主持,北京学研究所朱永杰教授担任与谈人,线上线下共有20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学术沙龙现场

郭健副处长在讲座中

郭健副处长首先播放了一段纪录片,通过传承、季节、古代文明三个专题介绍了北京地名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接下来郭健副处长对我国和北京的地名管理情况进行了系统介绍。地名管理的国家部门最初是国家测绘局,第一次地名普查后转至民政部。2017年北京市规划委、市国土局机构整合为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设立地籍管理处,2019年设立地名与地理信息管理处。北京市还通过多方努力设置了地名管理综合协调机制,2006年设置北京市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联席会议制度,然后设置了地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14年改名为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在由市规划委和市民政局联合牵头。目前发布的地名管理相关法规有《地名管理条例》《北京市地名管理办法》等。郭健副处长还介绍了地名的分类,并指出北京市地名公共服务的原则是“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

接下来,郭健副处长讲述了地名命名和更名的具体审批案例,内容涉及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地名遗产保护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地名体系规划,中心城街区控规中的地名专项规划,新城的地名规划,乡镇的集中建设地区地名规划,黑山扈路的更名,新首钢大桥、地铁站名及其相关胡同的命名,以及北京奥林匹克塔、中信大厦、亚投行等建筑物的命名等,提出了传统地名保护的重要性。最后郭健副处长讲解了葛宇路事件给北京市的地名管理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带来的影响和启示。

与谈人朱永杰教授认为郭健副处长结合实际工作讲述的北京地名公共服务实践内容丰富,很有意义,他结合自己主持完成的《建筑物名称规划标准》(简称《标准》)进行了呼应。朱永杰教授首先阐述了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建筑物命名出现的“大、洋、怪、重”现象,给地名管理工作造成了困扰,2005年印发的《北京市建筑物名称使用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新的需求和挑战,为了更好的贯彻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提升地名管理的力度,亟需在借鉴其他省市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北京的《标准》。接着,朱永杰教授介绍了《标准》的编制思路和工作过程,最后介绍了《标准》的最终框架,包括总则、术语、建筑物名称分类规划(一般规划、建筑物专名规划、建筑物通名规划)、建筑物名称更名及注销、建筑物名称标志设置等。

讲座后合影留念

郭健副处长还和线上线下参会人员进行了互动讨论。如“关于地名规范是不是应该包括地名读音的规范?”郭健副处长认为地名的标准化包括音、形、意多方面,不同的传承和语言演变导致读音不同和字意不同,是否需要更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主动更换地名的流程是如何进行?什么类型的更名会进行群众意见征集?”郭健副处长认为地名的命名要坚持长期稳定性,目前施行的是主动命名,大部分都要征求群众或专家意见。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张宝秀教授也参与了本次活动,她认为郭健处长的报告有高度、有深度、有情怀,收获良多,她还回顾了北京学研究基地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地名和地理信息管理处的合作情况,并期待双方在未来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最后主持人张勃研究员进行了总结,她认为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地名关系密切,但往往日用而不察,但地名承载着城市历史和记忆,意义十分重要。郭健副处长的报告不仅介绍了地名管理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而且通过鲜活的案例,诠释了地名的意义和地名管理中的艰辛。从地名管理到公众服务的工作转型,尤其体现了一位地名工作者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她十分赞同张宝秀教授的评价,并希望未来与郭健副处长有更多的合作与交流。

本次沙龙的成功举办,让参会者更多地了解了北京地名公共服务的必要性、历史、现状,加深了对首都地名管理工作重要性的理解。

(撰稿人:李莹 朱永杰 编辑:张勃 审核:张宝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