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北京联合大学
 
文理新闻
首页 >> 文理新闻
教师代表杜剑峰教授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40周年校庆纪念会上的发言

发布日期:2018-11-06 访问次数: 字号:[ ] 信息来源:党政办

各位亲爱的校友、同学们:

大家好!好久不见!

春听雨声,夏听蝉声,秋听风声,冬听雪声,此时此刻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现场共振出的是我们联大的心声。当模糊的记忆拉长为岁月,清晰的画面则定格为永恒。

1978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北京市委委托在京部属高校在各个城区创办了36所分校,使一万六千名渴求知识的青年走进校园,成为天之骄子。1985年,在分校办学的基础上,合并为北京联合大学,成为市属最大的一所也是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1983年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这是一所掩映在浓阴匝地的胡同里的一所学校,那座酷似延安窑洞的拱形校门,尤其是穿过这道青砖门洞之后的神奇世界,曾寄予我无比瑰丽的想象。然而尽管大学的校舍很简陋,校园很逼仄,但是思想从未被禁锢,思考从未被终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是中外文化思潮剧烈碰撞的时期,经历了十年“文革”之后,中国社会突然从封闭的状态走向开放。尽管有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民间俗语,但哲学、汉语言文学依旧成为当时大学最热门的专业,犹如象牙塔尖上的明珠。

1987年,我从联大文法学院毕业留校任教,迄今已有30余年,30年来我不曾忘记初等讲台时,时任中文系系主任倪复贤老师的谆谆教诲:“不要小看这三尺高的讲台,真正站稳是不容易的。”;不曾忘记中文系李佩然老师,上课之前她总是提早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教研室里,她必须摒弃由于匆忙赶路而带来的气喘吁吁,删除由于车水马龙的穿梭而涌动出的纷扰不宁,以一种从容不迫的沉静走上讲台面对学生;我不曾忘记系里为我选配的青年教师学业导师,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马德俊老师,在他哮喘病发作,生病住院,他还倚在病床,一边吸着氧气,一边为我审读《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讲义;我不曾忘记周传家老师带我做科研、尹黎云老师为我改文章;不曾忘记张雅雅老师为了新闻系的发展日以继夜,早晨从傍晚开始;不曾忘记学院的管理者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清醒和笃定,变“不可能”为“可能”的那份坚持和执念。最不曾忘记的是我们师生之间、个体之间建立在彼此深刻信任与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富有生命的交往和伴随着教学相长所形成的美丽的互动,校园里的同学情谊、爱情纠葛、政治风波、经济窘迫等,同样凸显人性的优点与弱点,同样构筑成长的记忆及精神的历练。

学生一届一届地翻新,事业一代一代地传承。每年的七月,当“栀子花开”的旋律在校园响起,空气中充满兴奋、跃跃欲试,也蓄满感伤、恋恋不舍。学生们身着学士服,在某个刻意而湛蓝的天空下放飞手中的气球和心中的梦想,然后一个华丽的转身把背影和关注留给了母校。无论你们功勋显赫、事业有成,还是平凡朴素、默默无闻,你们都是联大最最宝贵的财富。40年来,联大为北京市培养了20多万名毕业生,为北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资源,我们的学生在各个行业、各个岗位已经成为中流砥柱,成为栋梁中坚,更成为母校的骄傲。作为以人文社科见长的文理学院,近年来,围绕着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形成+文化办学特色,凸显社会影响力和办学实绩,正在朝着联大城市型、应用型精品骨干学院不懈努力。

今天是一个仪式,也是一个节日,40年沧桑岁月,40年风雨兼程,40年波涛汹涌,40年砥砺前行。40年早已改变了我们从前的模样,然而所幸的是“联大正青春”。让我们共同祝愿母校,青春永驻、容颜不老;祝愿我们的校友生活有心、工作有你。

谢谢!谢谢大家!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杜剑峰

2018年10月27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